我們前幾天發(fā)布的《查竄貨,為什么廠家這次是來真的?》一文中,表明了廠家嚴查竄貨的決心和必要性,在文末有渠道商表示:“先把自己的人查清楚,比什么都強”;“廠家是既兵又賊,渠道商被迫無奈。”
在不斷走訪市場的過程中,我們也發(fā)現(xiàn),廠家“既兵又賊”這個看似矛盾的說法,卻是不少渠道商最真實的想法。但關于這一點,品牌總部的高層卻直呼冤枉。
原因是什么呢?
權力下放
外資品牌難以在中國市場順暢的大展拳腳的原因之一,是沒有給予大中華區(qū)足夠的權力,導致決策鏈條較長,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,反應更慢,這是國粉和外資相比之下的優(yōu)勢。
而在國粉之中呢,權力僅集中在總部,與下放到地方相比,也會導致對市場的反應比較慢,因此不少品牌會選擇將更大的權力給到大區(qū)經理。
決策的速度是一方面,而另一方面,則是因為地方做出的決策,有更精準的依據(jù)。
就在兩年前,某頭部品牌操盤手還直言,他從未見過合作的渠道商,重點的代理大客戶都沒見過,就別提門店了。人都不認識,了解更是無從談起,那么哪個區(qū)域的代理商能做多少體量?有多少資金?倉儲配送能力?做了多少品牌?能夠花多少精力在你這個品牌上,分配給他的任務他有沒有能力賣出去等等,都無從得知。
但大區(qū)經理是天天和他們打交道的,是清楚的。
所以把權力下放到大區(qū),看上去更靠譜些。
權力過多
問題不在于權力下放,而在于中央賦予地方權力的同時,自身的監(jiān)管能否跟得上。
很多品牌的操盤人都沒有去一線走市場的習慣,但實際上作為品牌的領導者,是最需要到市場一線去考察的,一個企業(yè)最終大量的決策都是由領導者拍板,但是領導者不了解一線,最終做出來的決定只能是拍腦袋填的虛無縹緲的數(shù)字。
更大的壓力,松散的監(jiān)管,是導致竄貨的原因之一。要知道,一直以來面對區(qū)域經理竄貨的問題,只要能夠完成依托公司的核心目標定的指標,公司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,畢竟,水至清則無魚。
但是今年很多品牌竄貨亂價是由于給大區(qū)經理的權力過多,壓力更多,導致監(jiān)管跟不上,市場混亂,加上竄貨有利可圖,最后大區(qū)經理也徹底投身到了龐大的竄貨大軍中。
商場如戰(zhàn)場,區(qū)域經理就如同鎮(zhèn)守邊疆的強軍,御敵于外,開疆拓土自然是好,但凡事都有兩面性,“封疆大吏”是功臣,同時,也是隱患。
中央與地方,集權與分權,是在人類社會管理中的大話題,強干弱枝,還是強枝若干,怎樣才更有利于品牌發(fā)展。如何掌握管理中的分寸感,避免集權時一收就死,放權時一放就亂,是一門藝術。
我們能看到很多成熟的公司會進行各種收放的小循環(huán)和大循環(huán),以此助力公司良性發(fā)展,才不至于變局當前,大區(qū)與總部卻在暗戰(zhàn)。
聲明:轉載此文是出于向母嬰行業(yè)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聯(lián)系方式:17788122807